標題:

唐太宗.......

免費註冊體驗

 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發問:

1.朝代: 2.個人優點: 3.個人缺點: 4.主要政績: 5.你認為他是一位好皇帝嗎?Why?????????? 更新: Q U I C K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 thx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

最佳解答:

唐太宗 李世民 (599-649)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,為唐代第二位君主,高祖李淵之次子。出生於武功(今陝西武功西北),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,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,因以為名。隋煬帝大業十一年(615),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(今山西代縣),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,嶄露頭角。大業十三年(617),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,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(今山西太原)。 這時隋政已衰,天下大亂,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,積極招兵買馬,準備舉兵反隋,奪取天下。他的密友、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,被捕入獄。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,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、西入關中、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,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。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,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、右兩軍,並肩作戰,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。唐朝建立后,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、右武候大將軍,進封秦王。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。武德元年(618)三月,盤踞金城(今甘肅蘭州)薛舉、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,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。將其擊敗。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。 武德二年(619)十月,馬邑(今山西朔縣東北)人劉武周叛亂,率眾南下,相繼打敗了李元吉、裴寂等唐將,幾乎佔領河東全境,關中震動。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,謹守潼關以西。李世民主動請纓,並率兵三萬,東渡黃河,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,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。接著,李世民又麾軍北進,終於在武德三年 太宗在位期間,除政治、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,在社會、文教方面都有更張。在社會方面,太宗鑑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,為了平抑門第、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,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《士族志》,以「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」為標準,重新評估士族,無功德者一律除名;另一方面,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,以延攬人才。 為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,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。包括在高祖時建立了國子學、太學、四門學,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,增建校舍,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。又設弘文館,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,一時文教之風大盛,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。 同時,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。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。隋末,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住長安途中都於黃河,勢餘的只有一萬四千部,約九萬卷,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,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;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學,經學紛云,於是孔穎達加以整理,頒為《五經定本》,是為《五經正義》的稿本,成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。史學方面,太宗立國史館,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歷史,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統,另一方面從中汲取歷史教訓。 貞觀二十二年(648)正月,唐太宗將他撰寫的《帝範》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,並對其諄諄告誡說:「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,像我這樣,是絕對不能效法的。因為如果取法於上,只能僅得其中,要是取法於中,就只能僅得其下了。我自從登極以來,所犯過失是很多的:錦繡珠玉不絕於前,宮室台榭屢有興作,犬馬鷹隼無遠不致,行遊四方供頓煩勞。所有這些,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,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。」 貞觀二十三年(649)五月二十六日,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宮含風殿。同年八月,葬於昭陵(在今陝西禮泉東北)。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,從善如流,聞過即改。視民如子,不分華夷。開創「貞觀之治」。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唐太宗,名李世民(599年1月23日—649年7月10日),是唐朝第二位皇帝,他的名字意思是「濟世安民」。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。他還是唐朝軍事家,政治家、書法家。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「貞觀之治」,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。 早年 唐太宗生於開皇十八年(公元599年)在京兆武功(今陝西武功西北)出生,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。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,(登基後稱長孫皇后)。公元617年,李世民隨父親起兵反隋,攻入長安,並且滅隋。李世民被封為秦王。 此後,李世民經常出征, 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:破李軌,殺薛仁杲(薛舉之子),敗宋金剛、劉武周。在虎牢之戰中,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:王世充和竇建德。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,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,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。被李淵封為「天策上將」。 玄武門之變 此後,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,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。大臣間互相傾軋,分為兩派。宰相裴寂、謀士王珪、魏徵、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、李元吉為一派,謀士杜如晦、房玄齡,將領秦叔寶、尉遲敬德、段志玄、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。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。將領李靖、徐世勣、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。公元626年,李世民被迫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「玄武門之變」,李建成、李元吉被殺,而後高祖讓位,他即位為帝,次年改年號為貞觀。 貞觀之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,唐朝國力強盛,被稱為貞觀之治。晚年著《帝范》一書以教戒太子,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,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。 他在位期間,推行府兵制、租庸調製和均田制,並積極推行科舉制。 630年,擊敗東突厥,被尊為「天可汗」。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。 公元649年,唐太宗得了痢疾,醫治最終無效,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。李世民於649年7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。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。諡號為「文皇帝」。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,魏征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。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,以行書寫碑,為後世鼻祖。著名作品有《溫泉銘》、《晉祠銘》等。 修改歷史疑雲 終李世民一生,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「玄武門之變」,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《起居注》和《實錄》,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。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「削去浮,直書其事」,但已引來種種推想並舉證,認為李世民曾修改兩書。 姓名 李世民 年號 貞觀 廟號 太宗 字 -- 諡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在世 599年1月23日—649年7月10日 在位 626年9月4日—649年7月10日

其他解答:

1.朝代:唐 2.個人優點:(主要在貞觀前期) 一、總結經驗教訓 為了使唐朝長治久安,唐太宗認真地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教訓,他總結出了三種原因。第一,奢華浪費,勞民傷財。隋煬帝為了享受,大修宮殿,為到南方巡遊,大徵民工修造運河。第二,生活腐化墮落,荒淫無道。為滿足自己的貪慾,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。第三,戰爭太多,耗費國力。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東征高麗,得不償失,加上其他戰爭使得民不聊生,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,導致隋朝的滅亡。 在慘痛教訓的對照下,唐太宗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,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作,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。 二、選賢任能 唐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,他能知人善任,做到人盡其才,而且是充分發揮其長處。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,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,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,所以用為宰相,用其所長,避其所短。而戴胄則相反,他不通經史,但做事正直,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,負責審理案件,結果他辦事異常幹練,案子從不積壓,深得唐太宗賞識。 三、留心吏治 對於官吏的個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視,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為嚴格,他認為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,他們的素質高低關係到百姓對國家的態度。他下令,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,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。為了選好刺史,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,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,根據各方面的資訊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,作為以後考核的重要參考。另外,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,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,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。 四、勇於納諫 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,和他納諫的過人氣度是有直接關係的,納諫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。他和魏徵成了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。 魏徵有句名言“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”,這句話至今還被我們經常引用,當時,唐太宗就將魏徵的這句忠言牢記在心,有了好的指導思想,納諫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。魏徵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寬容也有很大的關係,當初唐太宗質問魏徵:“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?”魏徵並不求饒,反而倔強地說:“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,一定不會是今天的結局。”唐太宗很讚賞他的直率,便以禮相待,根據他耿直的秉性,讓他任諫議大夫,貞觀三年又任參予朝政,行宰相職權,成為貞觀名臣。 五、節儉自律 唐太宗即位之後,在提倡接見方面為群臣做出了表率,他最初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修建的,都很破舊。同時,他還禁止鋪張浪費的厚葬習俗,明確提出要求,即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都要嚴格遵守。至於官吏們的奢侈浪費唐太宗也明令禁止。所以,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儉的風氣,出現了許多廉儉大臣。如戶部尚書戴胄,由於生前生活簡樸出了名,死後家裏連個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。 3.個人缺點:(主要要貞觀後期) 一、好大喜功 征伐高麗,前後兩次,不聽大臣們的勸告,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,但得不償失。不但唐太宗得了病,因為要大量造船,結果引起農民起義,激化了國內矛盾。 二、奢侈 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,唐太宗下詔說,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,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。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,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,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。 三、迷信(追求長生不死的丹藥) 在636年(貞觀十年),遼東戰役回來時,唐太宗得了癰瘡,此後一直調養,開始服用金石丹藥。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藥,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。到647年(貞觀二十一年),唐太宗又得了“風疾”,煩躁怕熱,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,第二年,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,吃了這個外國騙子的“延年之藥”,結果使病情惡化。 四、易儲失當 貞觀後期,他寵愛王子泰,引起了他與太子承乾之間的猜忌。最後更廢太子承乾而改立懦弱的晉王治為太子。 4.主要政績: 對外 唐太宗降服東、西突厥,平定吐玉渾、吐蕃等各族,武功顯赫。更被共尊為「天可汗」。 經濟 唐太宗發展經濟的措施很多,這包括:推行均田制,獎勵墾荒:頒行租傭調法,輕徭薄賦:勸課農桑,不奪農時:設置義倉,救災備荒;增殖人口,獎勵婚嫁,發展生產;興修水利設施,疏浚河渠。 當時唐太宗有一段話論述了國家的根本問題:“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東西,國家以百姓為本,百姓則以衣食為根本,而生產衣食又以不喪失農時為根本。”這體現了他的重民思想,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才會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。 為了增殖人口,唐太宗下令:民間男子二十歲,女子十五歲可以結婚,還將人口增長與否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標準。到了貞觀二十三年,全國的戶數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戶,比他剛即位時增加了將近一倍。 有了上述這些利民措施,太平盛世很快到來,糧食連年豐收,糧價持續下跌。百姓開始安居樂業。到貞觀中期時,國家出現昌盛景象,貞觀之治就是指的這個時期。這是中國歷史上很難出現的太平盛世。 社會 貞觀年間,社會富庶,盜賊少有,民間夜不閉戶。據史書記載:貞觀四年(公元630年),全國判死刑者不過二十九人。 5.你認為他是一位好皇帝嗎?Why?????????? 我認為他是一位好皇帝。 唐太宗畢竟是個名君,雖然他個人有不少缺點,但在晚年他還能反省自己的錯誤,很難能可貴。他對太子李治教誨時反省了自己的一生:“你應該從歷史中找古代的賢明帝王為學習的典範,像我這樣的不足以傚法。我做了許多錯事,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,宮室臺榭常有興造,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,行遊四方又勞民傷財,這都是大錯,你不要以為這都是好事,總想學著去做。”
arrow
arrow

    christi56o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